二十大提出重视心理健康|一文梳理十年来心理行业22个重磅政策和8大变化

2022-12-09 0

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习主席说,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重点提到实现美好生活离不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而要推进全面的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
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十年来心理行业政策和社会大众心理健康意识与行业的变化。
 01 

十年心理行业政策

十年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层面的推动。

心理行业相关政策的颁发,也与心理咨询师本人的职业发展息息相关,我们为你梳理了从2001-2021年(重点为2012年至今的10年)心理行业的重要政策,供您参考:

image.png

 02 
十年来大众心理健康意识和行业的变化
以下是笔者梳理相关的心理专家、行业资深人士观点及行业数据后,进行的汇总总结,仅供参考:
01.大众对心理知识和心理健康意识的提升
十年前,大众们对于心理健康没有什么概念。现在,特别是家长,就会有意识地咨询,了解孩子在青春期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他们会主动的询问。大家对于心理健康都有了更深、更好的了解。
02.年轻用户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病耻感逐渐弱化
10年前心理学在我们大众的心中都充满着神秘感,但很多人其实不是那么懂,心理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10年后,我周围的同事、朋友,大家现在不会说不懂什么叫抑郁,不懂什么叫焦虑,大家都知道自己要找心理咨询师了解一下。
10年来我们从最开始大众比较关心的疼痛、疾病等等,慢慢转变关注我们作为个体的感受。
03.社会政府人员重视公共卫生事件后的心理援助,社会大众也逐渐具备心理危机干预意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的心理工作,青少年心理健康、产后抑郁等等都提到了政策里。
以疫情为例,新冠疫情爆发后,很多单位非常迅速的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了全民心理健康手册,分别针对老年人和儿童等等,以及对严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分别出了不同的指引。说明我们国家非常重视心理工作,把细节的工作全部想到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大众心理危机干预意识的唤醒。
04.心理机构快速暴增,行业外人才逐渐增加,但专业能力和差异性发展有待提高。
截止2020年,提供心理服务的公司超过47万家,而成立年限超过10年的公司在10万多。这意味着在这10年间,增长接近4.7倍。
心理咨询机构创业人群和机构偏多,早期的心理机构创业者往往是心理专业人士偏多,他们的优势就是对行业有深入的洞察和专业执业能力,可以很好的养活小型的工作室,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就是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心理机构很难做强做大。
具体体现在经营的同质化很严重,依赖个别专家或者单一收入,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社会资本和资源对心理领域的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外人才自营心理机构和平台,这将进一步提升心理机构的差异化和竞争力。

05.行业规范发展:国考取消,行业通过第三方引导规范逐渐规范,但基础建设和行业监管依然任重道远。

2003年心理咨询师考证以来,具不完全统计,培养了140万+心理咨询师,但是大多数缺乏系统的继续教育和督导等专业规范,并且专职比较较低,专业的胜任力较差,国家相关部门2017年停止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意在通过行业规范和市场引导,重塑行业质量和形象。

目前,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等相关的行业协会及组织,在探索注册系统建设、夯实心理基础设施,然而进展及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行业规范发展及健康促进依然任重道远。
06.心理教育和咨询市场规模不断增加、市场渗透率在不断提高,但离行业爆发还需要假以时日。
精神心理领域迎来快速发展,以心理咨询赛道为例,2023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9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突破25%。
但针对看似巨大的蓝海市场,心理机构和咨询依然叫好不叫座,潜在的需求很大,但是现有的需求人数很少。
中国大概10亿人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有7亿的心理亚健康人群,有1.7亿心理疾病的人群,但是真正为这些付费买单的人群相对来说是比较小的。
(心理行业)有20%的市场渗透率,那么这个行业就会爆发。我们现在目前所在的阶段是10%-20%的阶段。
这个市场每年在以30%的速度增长,未来8年内我们一定会突破20%的市场渗透率,大家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状态。

image.png

图:近年来心理咨询市场规模发展

07.互联网和数字化在重塑这个行业

心理服务1.0:是荒蛮阶段的无序生长

这个阶段主要特征是小作坊式运作,提供心理服务的供给,主要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大多属于个体工商户,机构规模较小,提供的服务主要为线下课程、线下心理咨询。
然而,绝大多数心理机构情怀满满地创办了工作室后,却发现低估线下心理咨询业务的难度,撑了一两年后实在撑不下去,干脆转型甚至关闭离场。

心理服务2.0:互联网技术重塑行业

这个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互联网化。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重塑了心理服务的方式,把原来的服务提供方、用户需求方、媒体连接,从分离状态走向整合。先后诞生了壹心理、简单心理、壹点零等平台。

心理服务3.0:数字化提高规模化服务效率

前两个阶段,都是基于过去和现在所做的分析,而心理服务3.0是基于未来的思考。

数字化本质上是以更细的颗粒度,挖掘用户潜在需求,发现需求新动向,并把数据反馈给服务提供方,提前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如果我们发现最近关注抑郁的人特别多,反向推动供给方调整服务内容,从多形态提供抑郁类服务。

08.投融资机构逐渐加码,数字心理健康领域备受关注。

数字心理健康领域近7年来发展活跃,投融资热度在2021年达到顶峰。
2021年数字心理健康领域迎来资本爆发,初创公司相继完成首轮融资。由于起步较晚、公众认知和市场教育不足等客观因素,企业更倾向从偏向消费性的社交角度切入市场。2021年,国内范围内数字心理健康融资总额达186百万美元,融资事件达20件。
当前,行业已出现头部效应,且在新兴初创公司、创新商业模式依然层出不穷的同时,一批兼具资源与业务能力的企业在资本助力下,持续开拓市场版图,甚至敲钟上市。

image.png

 03 
写在最后
尽管罗列了这么多政策和社会资源对心理行业的推动,但有点真实感受还是要表达一下。
众多心理机构主要的收入依然还是培训业务,心理从业人员依然还是最大的韭菜,花了很多钱,也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却依然很难在行业中全职发展。
商业机构、科研机构和心理平台应该花更多时间专心研究适合大众的心理普适类的产品(不一定是心理咨询),回归到由产品需求促进培训发展,带动行业人才建设和发展,而不是由培训促进培训发展的心理怪圈。这个需要整个行业的推动,我们责无旁贷。
欢迎大家一起在留言区来补充您对这10年心理行业变化的感受以及接下来10年行业发展的期待吧!

参考文献:

[1] 10年心理行业正驶入快车道丨心理行业峰会精华笔记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742518795617815&wfr=spider&for=pc

[2] 心理咨询行业的未来发展-十年https://zhuanlan.zhihu.com/p/39456226

[3]黄伟强:中国心理行业10年发展的迷与路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930315921287698&wfr=spider&for=pc

[4]心理服务近10年加速变迁,背后的增长引擎是什么?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58791?source=pc-home

[5] 2021年全球及中国数字心理健康融资情况:规模井喷式增长https://www.askci.com/news/chanye/20220322/1027341746503.shtml

[6] 2020年终盘点:心理健康领域全年完成50多起融资,资本倾向技术驱动型企业,市场激增背后缺口巨大https://36kr.com/p/102544919045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