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Day1回顾

2022-12-07 0

11月26日,第十六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正式揭开序幕。这次大会将持续五天六晚,在四个分会场同步进行。

第一天的报道就精彩纷呈,不用担心无法兼顾,接下来为你送上第一天的精华回顾:

  会场一  
圆桌论坛

 存在焦虑——应对意义感的丧失

专 家:

周晓虹(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

孙时进(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

钟  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文化心理学者)

首先,四位专家分别就当前社会普遍的“存在焦虑”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梁永安老师讲到,焦虑本身是有压力的,不过它必然会演化成新一代的动力;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需要在精神世界进行变革,包括思维方式变革、情感重建、行为方式上更细心更充分照顾别人的感受、价值观要改变。

钟年老师讲到,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和变化有关系,我们一直在追求快、变化,但不一定要如此;现在的时代如此不确定,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反省寻找一些确定性,有了思考和反省,我们就能进步。

周晓虹老师讲到,心理学把焦虑分成两种,真实性焦虑和神经症焦虑,焦虑并非一定有害,适度的焦虑其实是有价值的;现在我们的社会面临着一种集体性焦虑,这种焦虑具有时代的特点,过去我们追求快、追求物质,是因为我们过去太穷了、社会变化太慢了,所以现在的特点,依然带有当年的穷和慢的恐惧,我们害怕被别人超越,所以成为了一种波及全社会的时代症候。

孙时进老师讲到,需求分成生存性需求和存在性需求,前者可以通过外在满足而得到缓解,但后者存在性需求是一种成长型需求,不会轻易通过外在得到满足,我们当前面对的,就是存在性需求;当一个人时间自由、经济自由之后,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之后,但是依然有一种他所不知道的焦虑和不安,这是一种灵魂的呼唤,所以能不能把今生今世的意义找到,寻找一种没有发现的自己,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生课题。

之后,四位专家围绕着焦虑和意义感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谈,并提出了一些解决之道。钟年老师围绕着周晓虹提到的“焦虑是一代代积累”的观点,进行了延伸,在他看来,现在人们的焦虑是好几代的焦虑的积累,我们过去的社会流动太慢了,所以一直就怕被抛弃。他提到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去努力:自我意识上,进行修身、自省、认识自我、立志;在自我行动上,通过做事来获得意义感;同时应该与人群建立联结。他还送给大家十六个字:志存高远,遇事躬亲,专业安身,文化立命。 

周晓虹老师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享,他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其实是讲究悠闲的,在传统社会中那是一种常态,当时也有焦虑,但和今天的焦虑不同,因为当时的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只有到变化的时代,才需要意义重构。我们国家现在虽然有集体的焦虑,是因为我们当下需要发展,国外看起来比我们悠闲,是因为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经历了这种焦虑。所以我们14亿人互相影响、拥有共同愿景,其力量要比国外更加强大。

 孙时进老师提到,人与人之间需要有关系的联结,真情、共感、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不仅是咨询所需,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人际关系。他还提到,慢节奏不是追求慢,而是跟身体进行对话,让眼耳鼻舌身意进行的充分感受。 

梁永安老师讲到,我们当前的焦虑情况,是因为当前的时代,外在的变化很大,但是我们内在的变化很小,两者之间差异很大,现在我们又想自由生活,又想获得社会的普遍肯定、遵从社会的很多标准,但这是不可兼得的。所以我们要把焦虑转化为一种动力,一种积极的创造性。他特别提到,现在我们的阅读量少得可怜,急需通过阅读这样的方式来唤醒我们内在。 

随后,周晓虹老师和钟年老师就多元的意义感进行了进一步的分享。他们一致认为,每一个个体,他们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都会对世界做出贡献。我们不需要同一种意义,每个人的意义本身就是多元的。尊重这种多元,每个人能活出自己的意义,就实现了时代变局下的意义重构。

image.png

专题研讨
  主 变革时代中小企业的危与机

题 目:寻找新拐点—心理机构新的增长点在哪里?

专 家:

张捷(北京盛心阳光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Frank王虎江(里畔创始人/CEO,君学中国原副总裁)

关于心理机构、心理企业新的机遇,北京盛新阳光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张捷女士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张总谈到,疫情加速了心理学行业春天的到来,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心理学解决的是人与人连接与关系的问题,满足的是人内心的需求,行业的发展不是市场问题,而是供给问题。

如何在大有可为的心理学行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机遇,张总提炼了三点:第一,明确需求,清晰时代与社会的痛点是什么,自己是否准备好满足这些刚性需求;第二,明确自身的定位很重要,包括自己要服务的顾客是谁、顾客的需求是什么,自己如何满足顾客的需要;第三,数字化已成为行业内具有引领性的方向标,为广大客户提供敏捷的产品以及网络化的服务,惠及大众。

张总结合自身十七年深耕EAP企业服务的经验,以不同心理学企业进行对比,梳理不同业务形态下客户需求以及业务形态的不同。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张总持乐观态度,她认为心理学行业的发展速度与效率将大大提高,心理学行业生态正在形成与发展,需要从业者具有战略眼光与企业布局;同时未来的心理学行业将呈现多个企业鼎力并存、百家齐放的景象,具有创新思维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从业者将大展宏图。

报告结束后,张捷女士与里畔创始人CEO王江虎先生开展对谈,双方借鉴已经成熟的行业发展历程,讨论心理学行业可以借鉴的经验与思路。王先生谈到,心理学行业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心理学企业机构可以尝试“嵌入式”、“芯片式”的发展思路。两位嘉宾也对目前心理学从业者的常见“耗损”提出建议:从业者要搞清晰自身的定位,找到自己从业的小切口;同时清晰“学”与“习”之间的关系,避免信息过载,在实践中沉淀出不变的内容模式,边学习,边工作,学习服务于工作。

image.png

题分享

主 题:利用手机,让孩子更优秀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如何利用手机,让孩子更优秀?王纪琼老师做了相关主题演讲。他谈到,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认清真相。很多父母认为手机毁掉了孩子,但真相是:毁掉下一代的,只有上一代。认清真相之后,就要进行认知调整,孩子之所以迷恋手机,不是手机的问题,是因为家庭有问题,家庭有病,就需要提升家长的教养能力,要去报课学习,从更多的专家那里获得知识,提高教养能力。最后,相信孩子。孩子愿意玩手机,是有好奇心,家长要利用好这种好奇心。同时,要锻炼孩子的自制力,需要父母相信孩子,孩子能有自尊,就能自制力强,自制力强的话,不仅能走进去,还能走出来。

面对父母如何更好地和孩子交流的问题,王老师也提出了实操方法:1.和孩子共同协调一些事情;2.良好沟通,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否认孩子的行为,但是不能否认孩子这个人;3.拥有向未来的心,其中,父母的起心动念很重要,父母越是限制孩子不做什么,孩子就越想做。父母和孩子可以一起去探讨,手机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如果能认识到父母有更开放的心态,那么孩子也能打开心态。

image.png

专题研讨

主 原生家庭诀别宽恕还是接纳

专 家:廖文婷(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

题 目:出生那一刻和后天的发展,分别决定了孩子的什么?

专 家:张继元(心理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

题 目:恋恋风尘——透过自我叙说滋养回家的力量

专 家:王中会(中华女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题 目:自我分化才能走出原生家庭的伤痛

原生家庭往往是个体成熟前与后都逃不开的永恒话题。

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自己也是资深的儿童心理工作者的廖文婷老师,谈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孩子的成长都受到早期养育环境与个体遗传的共同影响。分享中,廖老师结合前沿的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研究成果,谈到早期养育环境与个体内分泌系统、大脑的发育,情绪发展与专注力发展、个体依恋以及安全感之间的关系。只有了解孩子个体发育的规律与路径,父母才能更好地看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因材施教”,引导孩子更好地成长。

image.png

张继元老师则是从叙事的视角,来阐述原生家庭与个体人生经验历程的悠长关系。张老师自身热爱文学艺术,借助对自己产生重要影响的《恋恋风尘》、《女朋友 男朋友》两部重要的电影,谈到每个人的生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脉络里,尤其是原生家庭、家族传承的脉络里。张老师通过回顾自己生命的历程,从儿时的最早回忆,到背井离乡,再到如今为人夫、为人父的历程,分享自己如何“看见自己的生命”,“看见自己的家”,也明白了内心深层冥冥对家庭的“恋与不舍”,完成了与自我、家庭的和解。

image.png

结合前面两位老师的分享,王中会老师带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的主题内容。王老师谈到,不管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是什么,都是每个人生命的重要议题,我们都需要在原生家庭基础上,完成进一步的成长。为了帮助大家理解,王老师结合《都挺好》电视剧中苏明玉的例子,以心理学视角,呈现个体如何在家庭情绪系统中经历诀别、代际传递最后完成和解,走出原生家庭的轨迹。结合苏明玉个体的路径,王老师引出了自我分化的概念,指出个体需要完成理智与情感的平衡、亲密与独立的平衡、归属感与价值感的平衡,才算实现是真正走出原生家庭,开启属于自己的人生。

image.png

专家对谈

 认清心理操纵术远离关系PUA

专 家:贺岭峰(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题 目:哪里是我们的心理防火墙?——论PUA和反PUA的胜负手

专 家:马春树(医学博士,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院长)

题 目:是爱还是控制? ——识别和破解亲密关系中的PUA

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贺岭峰,与医学博士、国际(中国)动力催眠研究院院长马春树两位专家,带来了主题为“认清心理操纵术,远离关系PUA”的演讲。

首先,贺岭峰老师做了“哪里是我们的心理防火墙?——论PUA和反PUA的胜负手”的主题分享。他提到,在公司中如何识别职场PUA:1.领导无事献殷勤;2.领导打造自己的高级人设;3.领导找我们身上的毛病;4.领导进行恶意剥削。我们作为员工,要有边界感,心中不要有贪念,我在这打一分工,就拿一分钱,到此为止,不要想着和老板建立特别关系而得到特别的照顾。如果识别出被PUA了,要这么做:1.留存证据;2.评估得失;3.保持距离;4.及时止损。反PUA的关键就是:证据、底气,最根本的就是做一个有底气的人。

随后,马春树老师做了“是爱还是控制?——识别和破解亲密关系中的PUA”的分享。他提到,很多人不幸福,是因为为了保持假的“自我”,什么都不能碰,什么时候都在识别警惕我是不是被PUA了,这是很大的问题。

婚姻关系中的核心,就是“施虐”和“受虐”的关系,能够幸福的,就是“P”得好的,就是两个人中一个愿意PUA、另一个愿意被PUA的。有被PUA的能力、有被PUA的勇气,其实是一件好事。有时候,当被PUA的时候,要借力用力,可以把自己的缺点补齐了。 

image.png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贺老师提到,衡量是否被PUA的重要指标,就是看在关系中,个人是在增值还是在贬值,如果自己变得更加光彩夺目,就是值得的;如果越来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那就是坏的PUA;所有孩子成长中需要培养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反击力,要坚守自己做人基本的权利,捍卫这种权利。

马老师提到,很多人不愿意干杂事,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只有在这些琐碎的事情中才能锻炼自己的强大能力。我们真正的心理健康,是培养美好的人格,而人格不会因为被骂而受到影响。并非PUA都要防着,我们需要防的是恶意的PUA。

之后,两个老师又从人格的角度讨论了PUA,很多人是控制型人格,需要在PUA别人时才能获得安全感,我们不能给它土壤;对于有拯救性人格的人来说,容易被别人恶意榨取,需要在关系中识别出别有用心的情况。两位老师都特别强调,要谨防那种恶意的PUA,如果被一味压榨,就要果断止损。


圆桌论坛

主 题:家校社合育——我们的孩子何以在社会立足

专 家:

杨淑文(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全国妇联机关党委原常务副书记)

贺岭峰(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霁(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社会培训部部长)

孙群杰(特级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驻马店市实验中学校长)    

自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之后,教育已经从家事上升到国事。本场论坛就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开展推进教育工作这个话题,邀请了四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开展了讨论。

针对家庭-学校-社会三个阵地之间的角色,四位老师分别从自己深耕的工作领域进行了分享。

杨淑文秘书长指出,家庭、学校、社会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基地,是促进儿童成长的共同体,家校社合育是系统建设与三者之间的衔接及协同作用,三者之间有机配合,和而不同;

贺岭峰教授一针见血,谈到当今学校教育的重量过重,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发展。新的教育时代,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要重新发挥作用,回到教育最本真的源头,把孩子放回家庭,放回社会,感受社会的脉搏,与社会一起成长;

张霁老师提纲挈领,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是第一责任人的重要角色,以及教育资源公平化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孙群杰结合自己多年校长的经验以及实际案例,就家长如何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分享了心得:家长是学校教育的伙伴,也是教育活动的评价者,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共建者。

落实到教育孩子的具体行动层面,四位老师分享了不同的经验。

杨淑文秘书长提出,要重视顶层设计,立德树人是关键;贺岭峰教授则重点阐述了家长的能动性,现代社会父母应主动整合家校社资源,支持孩子成长为对社会、自己、他人有用的人;张霁老师分享了目前妇联等多部门单位围绕孩子生命的成长周期,如从父母备孕到孩子成长到18岁的不同阶段,开展一系列相关支持工作;孙校长从校长的角色,谈到家长角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学校为此也开设家长学校等一系列课程,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认知。

“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的时代性,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这是对理解家庭教育来说非常重要的问题,贺岭峰教授总结了三点“现代教育相对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一是后育教育,孩子成为了父母的老师,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学习,迎接时代发展;二是孩子成长空间的极度压缩,苦不堪言;三是00后、10后普遍生活在平行世界,虚拟世界,父母如果不懂孩子,可能连教育孩子的机会都丧失;孙校长指出了当前家长存在的两大问题,即陪伴问题以及对于孩子培养目标与定位的问题,应结合孩子的自身特质与优势,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

几位专家老师均谈到了家庭教育不变的核心基石是家风的建设,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熏陶作用不容替代。

image.png

 会场二 


主题分享

 唤醒内在力量不可或缺的途径

专 家:

蒋美柳(心理咨询督导,广东电视台心理栏目专家)

李东风(心理咨询师,和计划·心灵工坊负责人)

我们每个人的能量都是流动的,有流入也有流出,但是在不确定性非常多的当今时代,我们流入的能量却有些不足。

蒋老师从耳熟能详的《玫瑰公主》的故事引入,将玫瑰公主的故事作为一个案例,为我们剖析了认知行为、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超个人视角等心理流派技术如何运用,同时提出我们每个人的能量都是具足的,遇到问题的时候,正是我们去探索和激活自身的能量的时候,这个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是一生都要做的功课。

蒋老师还深刻剖析了从个人显意识到宇宙潜意识的能量层级,指出个人探索与时代探索是同步进行的,探索内部资源的同时,我们也要向外探索。李老师指出,自信、勇气、魄力等能量会让我们更包容、更平静、更有行动力。

最后,两位老师就如何提升能量展开了讨论,为提升能量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普通大众,首先要学会判断自己处在什么能量等级,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提升自己的能量。另外,蒋老师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即在困难的时候,去帮助更多的人,多去行动和付出,让能量流动起来,才能获得更多的能量。

image.png

专家对谈

 情绪力——培养性情稳定的孩子

专 家:张梅玲(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原博士生导师)

题 目:对情绪力的思考

专 家:梁红(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注册心理督导师)

题 目:理解青少年情绪,识别孩子内心的“求救信号”

应对情绪是非常经典的心理话题。在如何普及情绪知识、培养情绪稳定的孩子方面,张梅玲和梁红两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张梅玲老师着重对情绪、情绪力进行讲解。情绪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适应现实问题,知晓自己的情绪会更有利于帮助自己达到内心的平衡,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情绪力是个体情绪方面的能力,即如实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智慧地宣泄自己的情绪,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情绪力是成长型思维模型,通过培养可以提升情绪的稳定。

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力,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6岁以下的孩子运用延迟反馈的办法,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而青青期的孩子,向孩子普及与情绪有关的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情绪,学会一定的情绪调节方式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如深呼吸、户外运动,接触大自然,听音乐等等。

梁红老师则从医院多年工作经验出发,介绍了青少年情绪的发展与面临的情绪问题。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发展任务与需要应对的危机,任务发展的不顺利,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常见的青少年情绪问题包括:自卑、易怒、焦虑、恐惧、抑郁。

导致情绪问题出现的原因,从外部原因来说,影响最大的要素是是否被家人尤其是父母的理解和接纳,从内部原因来说,则是青少年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梁老师所在的回龙观医院,有开通面向全国的热线电话,一年几千个来电中,大约有1/3是青少年来电,而且是青少年自主决定进行求助的。这种主动求助为青少年的情绪问题提供了出口,也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机会。

最后在家长如何理解与应对青少年情绪问题上,梁老师提出了如下的办法:与青少年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参与并支持以提高孩子的自主性、建立规则、减少冲突、鼓励建立良好关系、鼓励健康的习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应对压力等,如果家长努力尝试过很多办法,依然收效甚微,则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帮助。

两位老师,既从科普的角度,帮助大家认识了情绪稳定性的重要性,也从问题角度出发,为避免孩子产生情绪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提供了方式和方法。

image.png

圆桌论坛

  第四届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案例研讨

报告人:侯志明(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原主任,法人)

题  目:红枫性侵预防大篷车

报告人:坪山区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专业心理咨询师刘敏

题  目:“颐养心灵”坪山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

专 家:

傅安国(工商管理博士,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闫洪丰(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解析》丛书主编著)

张霁(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社会培训部部长)

本场直播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第四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案例征集活动中的优秀案例进行分享。

首先由北京红枫妇女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侯志明老师分享了《红枫性侵预防大篷车》的服务案例。北京红枫中心1988年成立,一直践行着以专业化心理社会服务,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理念和宗旨。《红枫性侵预防大篷车》项目从女童性安全开始,通过知识普及、个案深度辅导、多机构合作等工作模型,实现全面性教育、达到预防性侵的结果。

然后是坪山区社会心理关爱服务中心刘敏老师分享了“颐养心灵”坪山区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和身体健康随着年龄的增长,面临多重压力,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因此,该服务项目通过全面摸底建档、全面复查审核、精准分类服务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实现了辖区内老年心理服务全覆盖,并且为后续精准开展老年人心理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带动了社会资源向老年人倾斜。

最后,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安国老师,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试点地区专家闫洪丰老师,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社会培训部部长张霁老师对这两个案例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指导和建议。

儿童和老年人是社会心理服务关注的重要群体。除了从问题的视角看待,同时也要关注到积极的一面;除了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提供服务,同时也要充分发动相关单位、社区、家庭、社会等,形成多位一体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幸福中国做出贡献。

image.png

专题研讨

  共情移情与反移情

专 家:傅嘉祺(咨商心理师,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理事)

题 目:共情——咨询师的自我修养

专 家:唐义诚(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专家顾问)

题 目:以己为镜——作为心理咨询工具的反移情机制

专 家:李强(北京心理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

题 目:往昔重现——解析咨访关系中发生的移情反应

共情、移情与反移情,是心理咨询中重要的切入点和工具。就这个话题,咨商心理师、台湾婚姻与家庭辅导学会理事傅嘉祺,北京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促进中心专家顾问唐义诚,北京心理健康促进会副会长、常务理事李强,三位专家共同为大家带来了精彩分享和对谈。

共情、移情、反移情共同发生在咨询中,相互交织在一起,谱写了咨询中咨询师、来访者共同构建的情绪能量场。如何识别、辨析、和利用成为咨询的助力,是本次演讲的重点。

傅老师把共情描述为“咨询师的自我修养”,并用生动的例子帮助大家了解什么是共情。在同样的条件下,为什么会有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认知态度,咨询师对这些不同的人理解,即他们的情绪感受、认知态度是如何形成的,就是咨询师的共情能力。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述即是:咨询师既能“进得去”,也能“跳得出来”。

咨询师的自我修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体验”过程的“自我修养”,共情依赖于内心体验。真正的情感交流并不是表演像是一个共情者,而是正直地体验来访者的主观经验。

2.摆脱“第一自我”,咨询师关注的焦点不是自己做的好不好,有没有价值,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来访的身上,倾听来访的故事,设身处地体验来访的感受,对于无法理解感受进行探索询问。贴近来访的主观世界。

3.对来访的探索过程可以分解成一系列心理结构的元素(情绪、认知、行为、内在需求、外在情境),体验的过程是具体的。

4.感受过程的脉络性,作为人的有机体都蕴藏着富有创造力的自然本性,只要自然得法地去挖掘和激发它,去引导它和发展它,就可能使咨询师依据自己的本性感受来访。

5.共情也有一定的原则:(1)能动性和行动的原则;(2)纯真的热情,或者说真实的情感,是由规定情境中产生出来的;(3)天性本身的有机创伤。

在反移情的演讲中,唐老师也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即把反移情比喻为咨询师的镜子,一面照射咨询师的镜子。清晰明亮的镜子,可以成为咨询师运用得当的工具,而年久失修、落满灰尘或者是镜面歪曲的镜子,则会成为咨询中的阻抗。

唐老师从精神分析的历史角度入手,为大家介绍了反移情概念的发展与变迁。在弗洛伊德时期,反移情只会是分析工作的阻碍,分析师“应该意识到反移情的存在并且征服它,否则将寸步难行。”而随着临床工作的发展,反移情也被理解为“分析师以反移情的方式注意到自己对病人的情感反应”、“反移情是分析所需要的先决条件。”

可以看出,反移情越来越被咨询师们认识到,并加以利用。反移情的概念本身也发生了改变,不再被咨询师视为洪水猛兽,而是促进咨询进程的工具。

当然在咨询室内发生的情绪变化、情感反应太过于复杂,识别不同的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共情”与“反移情”,“反移情”与“反反应”,等等。分析师的反移情,即分析师对由病人的移情要求他所扮演角度的反应。反移情就像咨询师肩上的猴子,用咨询室中来访者和咨询师以外的“第三只眼睛”,来照见咨询中发生的一切。

唐老师也对如何识别反移情的发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一些信号加以识别,比如躯体感受、心理感受、咨询师的见诸行动等等。当反移情发生时,在处理时,可以参考以下的原则:1.克服经典反移情,2.警惕见诸行为,3.适当自我显露,4.自我成长,5.变互补反移情为一致反移情。

在移情方面,李强老师介绍了移情的发生。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重要人物,这些重要人物会在内心形成一些客体的表征,与这些重要人物的关系模式也构建了早年的关系模式。在咨询中,童年关系模式,在当下与咨询师的关系中得到重现,便产生了移情。本质上,是来访在用过去的经历体验现在。

移情是了解来访人际关系的重要入口。来访会在咨询关系中塑造移情,咨询师体验到的强烈情感,因为来访的强迫性重复而带入与咨询师的咨访关系中,以移情的方式呈现了来访对自己过去重要人物的感受和态度。

移情的形成和理解,是咨询师的重要工具之一,了解移情中的阻抗,修通移情。尽管移情可能被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所激发,但理应探索它究竟为何,这是研究一个人过去影响现在体验方式的机会。

在分享的过程中,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及咨询师的一种工作态度:用和来访一样的高度去与来访互动,也描述为蹲下来、弯下腰来做咨询。虽然老师所处的背景不同,表达方式不同,但表达出了类似的理念和精神。

成为咨询师的道路上,从来都不会特别顺利,但这一路上有很多同伴,我们一起前行。

image.png

主题分享

 :教育3.0:二十大后,父母、老师如何转型,应对教育“新”机遇?

专 家: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在变化的时代中,如何找到和应对教育上的新机遇?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林思恩老师强调了三个关键词:教育、科技和人才。

林老师指出,过去的高速发展,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变相导致了教育、科技和人才方面跟不上的局面,我们现在应该开始重视起这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应对现在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在关注孩子学科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教育。人机交互素养已即将成为孩子的基本技能之一,对孩子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也已经成为趋势。

image.png

会场三 

主题分享

  主 全民焦虑的时代,如何培养内心富足的孩子

专 家:贺岭峰(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民焦虑的时代,如何培养内心富足的孩子?贺岭峰老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现在很多孩子的焦虑都是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的。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营造一个虚幻的世界,导致让孩子无法面对真实的世界。同时,对于自我的错误理解及对自我中心的夸大也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不断遇到挫折。孩子与周围的世界应该是共生的关系,家长应该让孩子多走进自然、接近真实。 

对此,贺老师以时间线为轴,给了家长几点建议:学龄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3到6岁期间让孩子参加多人游戏、用身心去感受世界;在小学期间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学阶段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的优势,辅助孩子确定人生目标、形成职业定向,建立自己的社会知识系统;到了大学阶段,要帮助孩子培养职业技能,为未来步入职场做准备。同时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提升孩子对于时间的管理能力,让孩子知道成功和赚钱的重要性,加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最终培养出心怀天下的孩子。

image.png

 毕业=失业?如何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专 家:王纪琼(中国实操型家庭系统教育专家)

如今就业形式不好,毕业即失业?针对这个话题,王纪琼老师通过自己的职业发展经历,给大家带来了新的视角。

首先,王纪琼老师认为职业规划,第一重要的是“起心动念”。乘船还是造船,是每个人最先走向职业要确定的事情。大部分人是从乘船开始,通过乘船发现自己的职业方向。年轻人刚毕业的时候,要储备自己挣钱的能力;人到中年,有一定的挣钱能力后要提升职业路径。

第二,每个人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位置认同、拥有核心竞争力,是每个刚步入职场的人要拥有的能力。另外,职业提升的第一要素是意愿,有了强大的意愿,才能变成可造之才。

第三,每个人要提升自己的职业燃料:(1)培养生存技能,活下去才是重要的。高效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寻求帮助的能力,是生存技能的四大能力。(2)获得有意义的经验。专业经验、职业经验、做人的经验、持久的关系经验,这些都是有意义的经验。

image.png

 :疫情之下: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学习节奏,应对学业挑战?

专 家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疫情之下,如何让孩子保持自律地学习,跟上学习节奏,成了家长头痛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林思恩博士指出,家长可以做的,是增加一点孩子成长环境的确定性,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生物节律,逐渐找到学习和生活的方向感,这对于孩子进入大学、走入社会都是特别有意义的。

在分享中,林思恩博士也给了疫情期间的家长一些建议: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建立起适合孩子的学习节奏,它相当于一个潜在的规则,一个可实行的学习计划或者生活计划,这对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非常重要。家长在居家期间也要保证孩子生活节奏规则,让孩子的环境“不凌乱”、有整洁感。家长还可以帮助孩子在心理层面及能力方面做好准备: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灵活地调整孩子的学习节奏和方法;尊重、理解、支持孩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试错的空间,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去成长。

image.png

 :高中or职高:新升学政策,如何引领孩子成长,选择学业生涯方向?

专 家: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

面对新升学政策,如何引领孩子成长,选择学业生涯新方向?林思恩博士指出,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会有很强的自我驱动力,在整个过程中会有一种心流体验,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自信心、注意力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为家长,要在孩子应对外部变化时传递给他们正确的态度和信号,告诉他们,未来人生中是充满着变化和选择的。

新升学政策的推出,也代表着末来也会有很多新的成长出口。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激发内驱力,让他们想清楚未来的路要自己走,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自己的目标制定中,包括制订什么样的学习计划、怎么样去完成目标,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

image.png

 :关注正向 探索家庭教育新航向

专 家:幸宇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焦点解决高效教练)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焦点解决高效教练幸宇光老师在分享中提到,家庭教育的意义,是协助孩子拥有成功经验,让孩子感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他们建构自己的人生。现在与过去环境不同,很多事情证明,批评难以使人进步,我们要开始尝试新的教育方式。幸宇光老师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正向内容,内部的资源,可以多关注孩子的优势、特质、能力等方向;外部的资源,则可以把目光投向可以提供支持的人、事、物等;对未来的期待是给予家庭成员力量和支持。

所谓“启航新航向”,分为三步走:改变聚焦、保持信心、关注进步。改变思维方式的方式包括:将关注的焦点转为让期待的事情本发生;关注取得成功的经历,不断具体化并强化;重构,看到孩子的另一面。保持信心则既包括父母对自己的信心,也包括对孩子的信心。最后,是看到例外,关注进步。例外,是成功的经验,更是改变的可能性;进步,是开始改变的重要信号,从例外找到进步的契机,用小进步促成大改变。

image.png

 题:心理师如何在变局中安身立命——新思维与新能力
专 家:樊雪春(台湾师范大学心理专题特邀讲座副教授)

在变局中,心理咨询师要如何安身立命?樊雪春老师就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并给出了“新思维和新能力”的视角。樊老师提到,这个时刻变动的时局中,我们要学习对生命按暂停键,暂停之后有认真的思考,才能把握时机。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动的时刻,末来变动越多,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的需求就会越高。所以这个状况下,如果对心理学有兴趣,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之一。

樊老师为致力于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朋友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和故事,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入手,指出咨询师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也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

在从事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最好协调好专职和兼职的关系,平衡好固定收入和作为兼职收入的关系。在入行初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拜师学习和找对的人传承来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樊老师也强调,在进入行业后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修炼,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的修炼。

最后,樊老师通过多个案例,强调了个案实践对于新手咨询师的重要性。

image.png

 题:孩子为何不和你说话——父母如何破坏了孩子的信任感

专 家:贺岭峰(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亲子关系中的信任,是个老话题。而贺岭峰老师提出了新鲜的视角,即孩子不仅活在知识海洋中,也像是生活在闯关游戏、活在密室逃脱中。家长往往用题海搭成的“监狱”,用无穷的练习题,把孩子的时间和空间挤没了,仿佛这样就可以“省心”了。但恰恰是孩子如此长期与家长没有沟通,才导致孩子误入歧途。

现在孩子是情感世界中的“孤勇者”,在现实世界中缺少沟通、缺少社交,只能晚上在虚拟世界找到存在感,去社交。
孩子又是身体焦虑的“自卑者”,青春期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注重孩子的仪态培养,导致孩子对身体和容貌焦虑。
孩子是家庭隔间中的劳动者,大人则是玩儿手机的玩儿手机,应酬的应酬,而一直在“劳动”的只有孩子。
孩子还是社会裂缝中的窥视者。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不让孩子露营、徒步、做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跟社会基本脱离,孩子只能在社会的裂缝中看世界的样子,而看到的往往是丑陋的地方。

很多时候,家长的角色出现了错位,他们本来应该扮演用爱心给孩子带来信心、安全感的角色,遇到事情时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给孩子温暖,而不是扮演教育辅警、经济劳工、次元遗老、贴身毒蛇和情绪病毒这种不好的角色。

贺岭峰老师认为,作为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以下七种方法,跟孩子达成良好沟通:1.打造五比一的情感银行:说五句好话,才能说一句负面的话;2.做50%的倾听者:家长跟孩子沟通时,表达的时间不要超过50%,剩下的以倾听为主;3.讲话要讲一拖三:讲一个观点要用三个事实来依托;4.说话用我开头,不要用你开头;5.汉堡包谈话法:先肯定,再说问题,再鼓励;6.让孩子自己做决定;7.最后30秒决定成败:让谈话以充满爱的部分结尾。

image.png

云展厅 

在大会举办的同时《第十三届心理学产品与服务博览会》的直播间,也是精彩纷呈。

纬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涯教育系统:其自主研发的智能生涯教育系统,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赋能生涯教育工作中的“育、教、学、管”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第四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十佳案例展示:本届活动共征集到全国近百个优秀案例,经过初审,筛选出25个案例,又经过大众票选及复审,最终选出21个案例入围终审。最后,评选出了本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的十佳案例,此次十佳案例展示,给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参照模板。

招募见习/实习基地,携手培养心理咨询中坚力量:和计划是成功之道旗下心理学专业培训核心品牌,作为心理咨询师信赖的专业成长伙伴,即将全面开启心理咨询实习基地招募工作。

随后介绍了帮助大家迈出心理咨询执业发展第一步的1879pro项目,带大家实地探访1879心理服务中心;带大家一睹和计划•心灵工坊能引爆区域市场的秘密;以及认识了可以用心理学的科学的方法帮助大家高效学习、轻松考试、快速拿证的和计划心理刷题工具。

精彩继续
扫码继续

image.png